第一届甘肃散文八骏 王琰

时间: 2023-10-24



第一届甘肃散文八骏 王琰
王琰,祖籍辽宁沈阳,现居兰州。中国作协会员,鲁院24期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北师大和鲁院联办文学创作硕士在读。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第五届中华铁人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创作散文、随笔、诗歌、小说、评论数百万字,作品在《天涯》《散文》《诗刊》《中国作家》《星星》《山花》《飞天》等刊物发表。出版著作《羊皮灯笼》《西梅朵合塘》《天地遗痕》《格桑梅朵》《崖壁上的伽蓝》《白云深处的暮鼓晨钟》《兰州:大城无小事》《大河之城》《地火》等。
 
【创作感言】
边走边歌唱

我是一个嗓音并不动听的人,感谢写作,让我成为一个边走边歌唱的人,也感谢首届甘肃散文八骏的推出,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我生活在甘肃,我在甘肃写作、写散文、写诗,也写小说。嘈杂的、纷繁的、迷茫的、混沌的日常生活,写作使我生长出第三只眼睛,我用第三只眼睛看我的家乡甘肃。
甘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被称为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
 
 
我奔走在甘肃大地上,甘肃大地一天天苍茫而厚重起来。我追本溯源,叙述和重现,秦腔、贤孝、剪纸、皮影、唐卡、石窟、文物……它们用文学的方式一一检阅着我和我的写作。
 
 
我四处行走,我热爱甘肃。祁连山戴着白雪的帽子一路向西,祁连深处有着最丰饶的牧场。最厚的黄土塬,红彤彤的剪纸贴上窑洞朴素的窗户。小麦和青稞各有各的地界,青山绿水与苍茫荒凉划地安居。在甘肃,男人们放牧太阳,女人们都有着丝绸般的嗓音,天空很蓝,黄河从齐眉处流过。这似乎是自古以来就应该歌咏的地方。
我用文字抚摸锈迹斑斑蒙尘的历史,以片段的形式拼接历史。我到现在还是觉得茫然,因为,我所有的努力可能只是掀开庞大艺术宝库的一角,窥之一斑而已。写作是一种长时间的凝视,我进入了一片森林,读书、了解、行走、采风、解读——然后,用尽可能有飞行和愉悦感的文字去描述我的收获。遍地宝藏,我只摘取了一朵花朵,它不一定是朵奇葩,但我想讲述出它最特别的故事给大家听,我用我全部的热爱浇灌这朵花。
 
 
我生活在甘肃的兰州,黄河穿城而过,历史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拂去时间的尘埃,历史是传奇,也是魅力。
作家帕斯捷纳克对茨维塔耶娃说:“当一个诗人刚刚呼唤过另一个诗人时,空气和天空会出现什么变化。”
我对自己说,有了散文,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
忙完了家事,坐在电脑旁看书,偶尔,慢慢敲些文字出来。
蜗居一隅,我的思想在远方行走。一边走一边歌唱,写下些或长或短的分行的文字。作为一个写作者,散文是我们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情感而倾诉的一种方式。
 
 
感谢我曾经生活过的甘肃甘南草原那块充满神话和不无神秘的地方,是那儿高海拔的紫外线,慷慨地把一抹斑斓的色彩传递给了我。
一群牛羊去河边喝水,牛羊经过的地方,一朵格桑梅朵(这也是我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格桑梅朵》)像是刚刚画出来的一样。
 
 
现在,我更愿意把我的每一篇文章都看作是一朵格桑梅朵,一颗流星抑或无法脱离一个人的记忆所赋予的灿烂弧度,而一朵格桑梅朵是否增加了这个世界的绚丽和温暖?我不知道,我只是想把一朵朵心中的格桑梅朵描绘出来,如同草原上雨露滋润的大片大片的格桑梅朵那样。
一个写作者应该为我们提供一种感悟的人生,并且以独特的语言方式,把人世的寒冷与黑暗,通过自身的温和与悲悯,转换成对美,以及爱与善的褒扬。
这些年我也习惯边走边写,旅行是另一种读书。
我愿意把我的散文放置在一个广阔的自然、人文背景之下,然后,把对生命、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生存中的热爱与忧伤,交付给博大、苍茫的自然,交付给一场风,以及自己心灵疆域的一次次测量和扩张。
放眼我们置身的当下社会,这是一个嘈杂纷繁的时代,这也使得更多热爱散文的年轻人进入写作的方式更简单直接和快速。但是,如何让自己的散文写作不被文字的洪流所淹没?我想,这也许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写有温度的散文,写感动人心、写有疼痛感的作品,是我努力的方向。
感谢大家将目光聚焦首届甘肃散文八骏,我将视此为人生新起点,创作新起点。虽然现在是秋天,但我依然把这次机会看成我人生季节中再次取暖的过程。我珍惜来自文学的所有温暖。
 
供稿: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