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
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
走进庆阳采风创作活动作品选登
编者按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庆阳市文联承办的“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其间,作家们通过采风,对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即日起,庆阳文学院公众号将不定期推送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闻香识庆阳
至 简

地椒椒
连绵起伏的山丘碧草幽幽,风机叶片在山坡上旋转,有小径向远方延伸,温热柔软的风迎面吹来,这里是庆阳市环县的毛井大草原。甘肃地域狭长,穿越一千多公里,从最西头的戈壁绿洲来到最东头的黄土高原,若不是身处此地,我并不知道在黄土高原的陇东也还有着天然的草原,目之所及只有高远的蓝天,悠然的白云和风滑过草尖漾起的微微绿波。
漫步在草丛里,我看见了草原上最常见的狼毒花,也还有星星点点的黄色、紫色的小野花间杂在草丛里。我们见到了一种在地上铺开的碎碎的淡紫色小花,摘几朵放在鼻尖一股独特的香味儿窜入肺腑,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地椒椒”,据说这种“地椒椒”亦能入茶,后来得知它的芳名也叫“百里香”,百里香亦是一种中草药,有祛风解表,行气止痛的功效。环县是我们庆阳采风的第一站,百里香也是我闻到的第一缕香味儿,那雾朦朦的花儿这一闻便难以忘记,此后的行程中,我们便一再嗅闻到黄土高原的岁月幽深处发散处的香味儿来。

庆城县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 成立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丹青笔墨之香
宁县有个湘乐镇,走进镇政府为民间艺术家们开辟的展馆内,一尊尊神态各异的石刻雕像、一枚枚精美的蛋雕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大师的精湛技艺,馆内也还陈列了县市以及本镇书画家们的笔墨,一个小小的乡镇上透出浓浓的尊崇文化艺术的气息。从环州古城、宁县、庆城……接下来每到一地,我们总能走进县城的艺术馆内,浓浓的丹青笔墨香驱散夏日的炎热,叫人心中顿感清凉。细观之,那些笔墨或洒脱无羁或凝练简洁或厚重流畅,饱蘸了他们对黄土高原深厚的爱恋与情感。“沟壑纵横的黄土地,神奇的历史传说,古老的窑洞,吐蕊的繁花、丰硕的果实……”春夏秋冬的田园风情都在当地书画家的时间线条里,喜爱书画艺术的我驻足在一副副佳作前流连忘返,心中不由得感叹,在这片自古以来易于积淀的高天厚土里,任风吹来的一粒种子,落在她的怀抱便会在厚重的滋养中积淀,中国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沉淀又汲取了充足的养分,难怪在这里出过数位丹青笔墨大家。
这份笔墨丹青之香最浓郁之地当是镇原。曾听友人说起镇原:“家家户户都要挂几幅字画,能写会画的人才济济。”了解到一组非同凡响的数据,小小的镇原县有中书协会员35人,书画爱好者10万余众,2010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在一位镇原作家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我的家乡自古以来,父老乡亲对文化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崇拜和神往。在我的家乡,人们很少比谁家盖了多么漂亮的房子,多打了几石粮食,而是看谁家的娃娃字写得好,书念得好,考的学府高。”
城北的潜夫山是东汉时期先贤和哲人王符隐居著书之地,这里的王符纪念馆和祠堂是对这位先贤表达敬仰之地。据说笔法遒劲豪放的王符常为乡民书写勤勉之句,求得者必将其端悬于堂屋,镇原人对文化的尊崇大概从那时起便融入与血脉之中了。
我们走进了镇原的文心阁。拾级而上,国学馆内,经典林立,文学馆则陈列了镇原从古至今作家们的著作,既有王符这般文学巨人的著作,也有当代镇原作家们的作品,得知这些文学史资料是当地文化人王佐东先生数十年来收藏成果的集中展示。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拥有如此“富有”而纯粹的文化阵地确令人羡慕。临别之际,我们获赠镇原籍作家们的诗歌散文合集《黄土情韵》,回到家后翻开这本厚厚的文集,纯朴的亲情、乡情,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味扑面而来。
对自家的文化人如数家珍,既为他们感到自豪又愿意给他们一方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还有人为这些文化枝脉的繁茂与传承做着无声无息的付出。我想,从事艺术本是孤独的,但是在镇原,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定不会寂寞,因为在内心他们有先贤指引,在现实他们又有很多气味相投的同路人为伴。

宁县湘乐三千年古柏
古柏之幽香
我想用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垂在头顶的古柏,但又怕触犯神灵一样赶紧缩回了自己的手指。宁县古柏山的古柏庙清幽寂静,即使我们一群人叽叽喳喳,也好似稀落落的石块掉落进山谷一般,声音变得空旷而寂廖。山因古柏而得名,庙因古柏而建。
我们望着古柏,古柏也静静地看着我们,两棵古柏一棵斜倚着身体靠在另一棵身上,我问同行的当地文友:“这两棵树哪棵阳?哪棵阴?”他们微笑着说:“哪可没办法确定。”我心里默默觉得那棵斜倚着的犹如一个长发女子轻轻靠在一个宽阔稳健的肩膀上,好似一对情人相依相偎。文友亦告诉我们说,有北京来的专家用碳14鉴定,这两棵古柏距今已经有6300年的历史了。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古柏发出阵阵若有若无的细微淡香,我在树下贪婪地一边深呼吸一边感叹:“好香啊!”站在树冠边的文友招呼我,“站远点更香。”如从地下汩汩清泉般渗出的清凉与幽香让人久久驻足不愿离开。在这幽静远辟的山间,它们经历过多次的磨难,也接受过很多的膜拜和赞美。它们并不在乎世人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认不认可它们的久远,的确,在一棵古老的神树面前,凡人的一生岂不都像蜉蝣一般。
再次见到古柏是在镇原潜夫山上的佑德观内,那一棵棵挺拔的古柏上面都有号牌,观内的老人说是山上总共有93棵柏树,相传是出生于东汉末年的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此隐居时亲自栽种了它们。那些古柏的翠绿清凉曾与一个古代的圣贤相伴相知,他们都只愿保持着自己心灵的一片清净无染,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那时,它们还都是一棵幼苗,他曾经在它们之间缓缓步行,也或掩卷沉思,或凝视星空。他们一起看过日升日落,云卷云舒,最终在古柏走过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年轮里,王符站成了一尊向远方眺望的石像。他著成的《潜夫论》包括三十六篇政论文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苍翠的古柏留住了这些跨越时空的深邃与清醒,柏叶飘散的幽香里诉说着王符不为名利,清逸出尘的一生。
一棵棵长青的古柏,让我想起伫立在河西大地上的一座座烽燧和古城堡。它们都留着历史的年轮,见证和亲历了世间沧桑巨变,在它们面前,每一个生命都是卑微和渺小的,它们在静默里完成守护,一种是对家园和生命的守护,而古柏则完成着对华夏血脉和精神的守护。
双手合十,在古柏面前默默许下虔诚的心愿,自此后,摇曳在轻风里的古柏枝叶便在心里洒落一片永久的幽香与清凉。

庆阳香包
香包儿的药草香
到了庆阳,怎么能不去看看香包儿呢?这里可是出土千岁香包的地方,庆阳香包儿也早已踏出了国门。所幸在西峰的两个晚上,每晚出去散步都会路过一家很大的香包店铺,每次路过我们都会进到那片色彩的海洋里,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我们仔细端详女店主正在手绣的一只香包,对比手工绣和机器绣的差异。临行前,庆阳的朋友送给我一个宝蓝色缎面牡丹花刺绣的香包,回家后我把它挂在了客厅墙壁上。那淡淡的草药香总让人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看着香包儿上的绵密针脚,也想起儿时穿过的布鞋或是衬衣,假如鞋面或是衬衣领口上有一朵刺绣的花儿,那该是羡煞旁人的。
十年前,我得到文友送的庆阳福娃香包,手工绣制在红锦缎上的一个龙娃,一个凤娃,我喜欢得不得了,把这两个香包挂在了客厅窗帘上,家里陡增了几分热闹与喜庆。每个春节前,我都会取下来仔细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它挂上去,十几年间好像已经成了迎接新春的一项郑重仪式。曾经河西酒泉街上也开了一家庆阳香包店,外地的朋友回酒,我送的礼物便是庆阳香包。
曾经看过一位漂洋过海的庆阳人写的文章,他不管走到哪里,行李箱中总会放上母亲绣的香包,有次在租的房子里总是梦魇,他把母亲做的香包挂起来后竟然睡得安生了,我想这并非迷信,而是看到母亲的那份牵挂和祝福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人心里踏实了吧。
陇东高原的绣娘们白天风风火火,她们的双手双肩能挑起那些粗苯的力气活,夜晚的灯火里,一双灵巧的手飞针走线又做起最细腻的活计来,男耕女织不是神话,是陇东高原的真实生活图景,艺术是紧紧粘合在乡土里的实用。也许她们没上过多少学,也许她们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黄土高原,但是她们能把大自然的花鸟鱼虫都绣在小小的香包上,从黄土地里长出的那些色彩浓烈热辣明朗,只要走进这些色彩里,就好像身边已经环绕着喜庆的鼓乐一起奏鸣,也好像置身在一场盛大的聚会里,或老人的寿诞、或情投意合的爱侣的婚礼,四周灯火璀璨,被盈盈的笑脸以及双手拱起的祝福话语包裹,即使你有一地的苦难与愁肠,绚烂的色彩烘托出的喜气和热闹也能感染的你暂时忘却与放下。小小的香包儿,不仅承载的是民俗更是智慧与勤劳,还有一种不会被苦难压倒的乐活精神。
如若在儿时贫乏的物质生活里,没有香包儿之类的民俗点缀,那记忆该多么的苍白啊,小小香包儿也是拴在童年里的香甜和美好。

庆阳燃面
舌尖上的杂粮之香
那是来自远古的风吹落植物的种子,它们在厚重松软的黄土地里长得汪洋恣肆,先民们从中挑选并不停地驯化培育,最早种植出了可以果腹的粟和黍。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一个叫姜嫄的女子踩到大石上的巨人脚印后生出了男孩后稷,他也是黄帝的玄孙,后稷被丢弃三次都被人捡了回来,成年后的他善于种植谷物,教民耕种,后来成为尧舜之相,也被后世称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的儿子不窋子成父业精通农事,他带着族人从今天的陕西武功附近一路向西迁徙至庆城开创了农耕文明,也奠定了周朝崛起的根基,不窋长眠于庆城的东山之巅,我们前往巍巍周祖陵祭奠了为华夏民族创出农耕文明的圣人。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粟的种子又因部落的迁徙以及交易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西域。在敦煌悬泉置发现的汉简中也表明当时粟是人们的主要食物,粟指小米,古也称之稷,黍是糜子,脱壳后即成黄米。到了中唐以后北方人们才开始逐渐以小麦为主食,当人们把稻、麦和玉米当成主食之后,黍、稷这些本就产量不高的农作物就都成为杂粮了。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回答黄帝提问时指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养生方法,这句话也告诉人们如何搭配饮食才健康合理。当时的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菽”。岐伯被称为中华医学鼻祖,史料记载他的故里“北地”既是现在的庆城。
时至今日,陇东粮仓的杂粮种类依然丰富并呈现在了餐桌上,来自河西之西的我毫不遮掩地吐露了自己的心扉:“我能拒绝一桌子的肉,而无法拒绝满桌子的杂粮美食”。
原以为被古人用以果腹的黄米也就只能煮粥,但是在庆阳的餐桌上大黄米花样翻新,能做出多种口味的特色美食来。一道叫粘糜子焖饭,是用粘糜子加几颗红枣,清水小火焖煮,成熟后放凉加入红糖水或是蜂蜜,吃起来细腻软糯又有着糜子的香味。另一道是粘面,金黄的小面糕一上桌就让文友们饶有兴趣,尝一口皮儿酥脆,里头瓤儿甜软香糯,口感颇像糯米年糕。粘面好吃但制作费时费力,将糜子面用开水和成团,再将另一些糜子面和小麦粉掺入,将其抹上清油需入笼蒸六个小时左右,蒸好后再切成小块放入油锅中炸,待油控干后撒上白糖或是蜂蜜即成。用黄米面也还能够蒸黄面馍馍。
在庆阳我最爱吃的另一道杂粮美食是燕麦面柔柔,每每遇到总是不能自持,我觉得它很像河西走廊的小吃蒸粉,所不同的是制作原料,这是将燕麦面用水搅成团或饼装入笼蒸熟,出笼稍凉后切成条,拌上香油、辣椒、蒜泥、芝麻、醋等调料汁,粘裹了料汁的燕麦柔柔就如它的名字,比酿皮更柔软嫩滑入味,非常适合夏日食用。
在庆阳吃杂粮面条意不在面,更在于一碗面里的真功夫,我们在庆阳吃的第一碗面是荞剁面,荞剁面自是荞面和成,揉面擀面的力道用足后,做面师傅手握铁刀将面条剁入锅中,捞出的面条再配以酸菜汤,尝一口面劲道汤清新,果然不失所望。荞麦床子面是用特制的压面床子压出来的,汤里头必有庆阳特产黄花菜。炸荞麦油圈圈也是餐桌上香甜可口的杂粮面点。在庆阳吃面,一定要佐以韭菜、萝卜丝、黄瓜,泡菜,几个即讲究又简单的小菜,一碗面融入了陇东人五味十足的小日子。
那几晚走到街头,看见一个个精致的特产杂粮小店,如今人们终于认识到吃得过于精细并不利于健康,这些黄土地上种植历史悠久的杂粮又再次被人喜爱,成为舌尖上缠绕的绿色美味。
五谷杂粮里蕴含着陇东辉煌久远的农耕文明以及深厚的饮食文化。虽然这是盛夏时节,但我在味觉里已经触及了陇东高原的秋天,高天流云下,黄澄澄的玉米,沉甸甸的糜子,还有深绿、浅黄、红褐的植物高低错落交织出浓烈与斑斓,那该是一种何样的大美来。
回家时我带了很多袋的糜子,我想,这是最能代表黄土地的纯正味儿了,我想要让河西的亲友们也尝一尝金灿灿的黄土地上的味道。
本文配图为作者所拍
作者简介

至简,原名张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创作中心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培训班第四期学员,有作品发表于《天津文学》《四川文学》《飞天》《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等,曾为党报记者、警察,著有文集《拂去荒凉的花》《时光深处》,现在司法行政部门工作,获飞天文艺奖等。
来源:庆阳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