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文化资源

发布时间: 2014-07-09

 

 

甘肃省定西市文化资源

 

 

□战国秦长城

战国秦长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战国秦长城起首于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洮河东岸的望儿,向东南行经渭源、陇西,再转折向东北经通渭县后进入平凉市的静宁县境。定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全系黄土夯筑,绵延约300公里,犹如长龙般蜿蜒起伏于山巅沟壑。虽经历2000多年风雨浸蚀和破坏,但仍以苍苍茫茫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稀世国宝:权衡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在今安定区出土的东汉计量器新权衡,被称为稀世国宝。新权衡是公元8年王莽代汉自立改国号为“新”后统一制造颁发的标准度量器,律权石4,标准为120斤。新莽权衡共8,其二权、一衡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三权、一钧、一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的出土,为历史学、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古代冶金及锻造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体史料。

 

□漳县汪氏元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是元明两朝漳县汪氏家族墓葬群。位于城南3.5公里处的硝井沟西北面第一台地的岳家坪西、徐家坪东西南。占地面积30600平方米,2001年6月25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约建于1243),止于明代万历丙辰年(1616),历时373,葬有漳县汪氏自六十六世孙汪世显至于八十一世孙汪滕十五代200余人。1972-1990年先后清理发掘元、明墓葬29,出土文物1019,这批文物中,三级以上藏品436件。

 

□李氏文化:天下李氏出陇西

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李氏源远流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春秋时期李耳著《道德经》流芳百世。李耳九世孙生四子:崇、辨、昭、。李崇仕秦陇西守,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为赵郡房始祖。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根深叶茂。隋朝末年,李渊父子一统天下,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并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国姓——李姓。有唐一代,李氏,英才济济,文臣武将,名士大儒,不胜枚举。如今,世界各地均认为李氏的“根”在陇西,天下李氏共尊“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名称,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成为世界各地李姓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源远流长:渭水源头文化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其源乃定西渭源。渭河源头文化光耀千古。《尚书·禹贡》有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的记载。叔齐伯夷耻食周粟隐首,被孔孟尊称为圣贤。作为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以及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渭源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三大古代文化,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秦始皇、隋炀帝、蜀将姜维、明将徐达等,都曾在渭源留下过历史足迹;著名诗人信、王维、高适、王之,也都曾为这块地方赋写诗章。这些历史文化积淀早已融入渭源的山山水水,成为渭源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宝井:漳县盐文化

据《漳县志》(1925年版):“盐井创自秦时”,可知漳县盐井熬盐的历史有2000多年。早期的盐是“小溪”产的“露头盐”。后来人们舀取卤水置于铁锅之中,通过熬煮使卤水蒸发,留下盐的结晶。后来,人们遂将“小溪”挖成“盐井”,抽水熬盐。元代大德年间,盐井毁于泥石流,至明洪武年间,当地65井户联合,恢复生产。他们按《百家姓》的顺序领取卤水,每个熬盐灶按姓氏取字,叫做“字头”。专事熬盐的工人称为“烧手”。1938,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来漳县后,在日记中写道:漳县盐井“凡二,灶户百余家,每日发牌四十八,每牌挑水三桶,一桶三百余斤,三桶熬盐可得八十至一百斤,一日凡出盐四五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