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照玉:我写我心 书肇自然

发布时间: 2022-08-15

【文艺家名片】

郎照玉,男,汉族,1983年出生于甘肃岷县。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理事,甘肃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兰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甘肃省政协书画院、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兰州大学书法学院特聘副导师,墨池学院导师。先后被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青年文化人才”,中国书协、甘肃书协授予“先进个人”“优秀书法家”“优秀志愿者”“先进工作者”称号,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称号,被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金城文化名家”“青年专家”,并设立工作室。

 
【文艺成就】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的展览11次并参与中国书协主办的活动2次,入展甘肃书协的展览40余次并有4次获奖,入展其他省书协的展览50次并有8次获奖,入展其他全国商业展900余次并有80次获奖,有论文、散文90余篇发表于《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市级以上报刊专版专题宣传80余次,编印个人书法作品集11册,主编《书法创作教程》(楷书)卷。

 
【代表作品】
俯仰褒贬七言联  138cm×33cm×2

姚燧《凭栏人·马上墙头瞥见他》68cm×68cm

东坡题跋数则  180cm×48cm

录古诗二首  138cm×34cm

东坡题跋一则 30cm×30cm

古贤论书一则  180cm×69cm

东坡题跋数则  180cm×96cm

东坡志林数则  180cm×70cm

 

【业内评述】

 

墨语春风  以乐芳华——浅谈我对郎照玉现阶段书法的理解

 

郎照玉再有一年就进入不惑之年,该到梳理他从2007年开始近十五年以来系统习书的阶段感悟和体会了,我知道他虽然每年都进行不同方面的梳理,促使自己在书体上不断创新,风格上不停转变,但收效甚微,自己的作品饱受争议。所以,今年以来,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他的作品如何进一步脱俗,在坚持临帖是书法延续的唯一生命线的同时,他计划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反思和弥补。

首先让年底退休的老父亲把他从2008年开始参加省展、国展、全国商业展迄今为止的近一千本作品集按照年份进行整理,今年年底把里面所有获奖、入展作品扫描出来编印成集,在排除特定年龄和环境的见识、意识、认识外,重点在作品风格上、审美上和现在找差距;再把从2011年开始到今年为止每年编印的十一本书法册子装订成册,重点梳理个人在技法上的不足,因为展览作品在注重技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看重某个阶段对展览作品的章法、书风以及展厅效应,才能确保其命中率。编印的册子都是小作品,更多的是注重技法要求,侧重点在韵味、格调和境界上。我想,他通过以上两方面来梳理这十五年以来的书法历程,可否为明年的习书理清一点思路,找到可依,我期待着!

在理论上,他计划把从2008年以来发表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报刊上的论文、评论、散文、习书心得等90余篇汇集成册,尤其是通过对不同阶段习书心得的梳理,在不断的肯定和否定当中理性、冷静思考,找到暂时的落脚点。我也深知,书法到一定阶段在过了技法、创作关后,更多的是靠文化的滋养和支撑,这也养成了他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自从2019年离开教育系统后,他在书法上更多的倾向于和成人的学习、交流。几年前他老师给他讲,和成人交流书法,就要交流书本上和百度上搜不到的东西,起初他不懂,现在才明白交流的就是个人的习书心得和文化。所以,不管怎样,临帖是他不断实现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唯一途径。他也计划把从2012年开始到今年整整十年《书法导报》“经典精临”栏目刊发的他每年临摹一种碑帖的心得、临摹和创作作品汇集成册,在自我不断反思中认真找差距。我想,有了如上做法,他就能基本认清现阶段的书法状态,在坚持“我写我心”的同时,为以后自己在书法上找到更好的落脚点打好基础。

在书体的选择上,他之所以坚持真草隶篆四种书体都兼顾临习的原因不仅是在因为2008年第一次参加甘肃省书协的展览楷书、行书、隶书同时入展“迎奥运”系列书法展和后来的四种书体都入展中国书协的展览对他的激励和鞭策,更多的是我觉得身为媒体人的他,在书法上不可能做到专一、精益求精,更多的是力争做到宽泛化、全面化,我写我心,书肇自然。他也经常向各位书友求教,让他们评价他每年不同风格的创作,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他始终坚持让他们找作品的来路这一主线,能靠在哪位古人的身边,因为我深知无本之木的创作将会使他的作品更俗。所以,今年他的行楷作品就借鉴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的结体,将其主笔横画隶书化的蚕头雁尾的写法进一步夸张,加以居延简《死驹劾状》跳跃的韵律,使其更加灵动,从而带动整个字的活跃性、灵动性,再在墨色、线条粗细上加以变化尝试着创作,然后参加一些展览根据入展率加以研判是否有“再开发”的价值。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去年年初,郎照玉无意中看到郑孝胥书法,喜欢上了中宫收紧又向外开张的气势和修长的结体、丰富的运笔,年底在一次文化下乡写春联的过程中,无意中运用这种写法,在书写效率上有所提高,后来逐渐形成了当时风格,但由于水平原因,运笔上没有了郑海藏的丰富灵动,导致了结体的程式化和运笔的僵硬化,后来在全国第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里面看到了几幅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一路的作品,这才找到了挽救他自己的途径。他给我说,通师之字他从未临过,他将其中宫收紧进行了夸张,便成了现在行楷的模样。“所以,我写我心,有了古人给我们的这个模板基础,我们的开发创作就各显其能了,至于其他,只能凭直觉指引了。”

另外,自去年以来,我让他在一直思考和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现阶段的他,在“读书、临帖、悟道、创作”这几方面该如何去结合,现在的读书时间少了,悟道年龄和积累又不到,临帖仅得皮毛,创作也少了原来的那种激情和灵感,从哪方面去做都很是迷茫。行文至此,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我想告诉他,最后还是落在了读书和临帖上,这才是他一辈子的功课,读书来提高个人的文化和涵养,支撑作品的内在含量和分量,临帖让作品不会入俗。对于临帖,不一定实临,没有精准临摹的技术找找大概感觉也可以。其实他这么多年以来也就是这么做的,因为我知道他自己的临帖水平不高,但浅尝辄止也是一种探索的方法。所以,我在临帖上有个观点,喜欢的碑帖不一定能写进去走出来,不喜欢的临临说不定能找到一些感觉为创作所用。

郎照玉告诉我,今年他自己的临帖目标并不明确,我写我心,任凭直觉和感觉指引。但我要说的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太多了,我们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要“贪婪”的去学习,至于收获,能得到多少算多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最重要,不一定抓住某一帖去死临一定的时间,非要得到什么,凭自己的喜好所为。“所以,我今年的行楷就这个样子了,至于其他书体,目前还没有其他想法,只能随着自己的书写状态慢慢摸索了,至于结果,书肇自然。”郎照玉这样告诉我。其实我觉得待过完今年以后,或许他自己的观念又有所改变。待多年以后自己真正静下来、沉淀下来时,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习书道路,他会说某某书体、某某碑帖自己曾经都尝试过,而且还留有证据,我想,那就没有辜负我们这个时代和自己的习书时光,我期待着。(作者:后小泉。)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