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虎林: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

发布时间: 2022-11-10

【文艺家名片】
郑虎林,别署三省居,1969年生于甘肃西和,现任西和县第一中学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行书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金石篆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西和县文联副主席,蜀汉画院副院长。
 
【文艺成就】
书法作品入选1999年全国第三届楹联展、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2年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2004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2004年全国第五届楹联展获二等奖、2004年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征评展、2005年全国第二届扇面展获提名奖、2005年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展、2006年上海《书法》杂志“中国书坛百强榜”、2006年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8年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2008年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2008年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2009年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2009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
 
【代表作品】
朝临暮写四言联
齐白石《画荷》
三省居书法册页之清凉世界
好老师标准
魏野《寻隐者不遇》
得自生欢五言联
 
【业内评述】
 
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
——郑虎林书法初识

清·方薰认为:"画分南北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概性,渐者成于行也。"书家郑虎林生长的陇南西和,地兼具北南之利。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有:"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虎林的兼具北南气质,造就了他的书法兼具北地苍凉和南人风雅。
性有秉持,则字有其殊异之相。静观虎林书法,从尺幅小纸到丈许大匹,小而不逼仄,大而有其当,各有精妙气象。他的小字,当得"细嗅蔷薇", 用笔"锱铢必较",一丝不苟,分寸拿捏开阖有度,表象平顺和穆,若似"入目淡无味",却是"惬心潜有情",笔致纤丝转折间万象生焉。小格局间的运笔,却有如运大斧斤。他的巨幅大字,更是当得"心有猛虎",气势如虹,顺势而为间,而蕴涵有逆势回转的收敛,更有收敛之后的暗然发力,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虎林于书法的创造,成就于他的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如操千军万马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而烟尘屏息、纹丝不乱。其间,没有一丝犹疑不定,一派元神饱满的精气、静气。这不惟是艰难练就的艺术功力,是面壁间的"顿悟"和孜孜不倦间的"渐悟",是全身心的投入,更是有天地山川浩然之气养就的气息所致。
书法与其他艺术一样,要能生后熟、熟后复生,方能有所新造就。清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既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此一"不工"即是熟后"生",是书家面目的自立。虎林是深知这个道理的,且为此一大道在数十年的习书道路上呕心沥血,摸索有成。
虎林用笔,尤其是他的行草,正如黄庭坚所说:"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虎林的大字不惟气势,更于气势中不失"有笔"。此一"有笔",不是存心,而是顺势之间凭籍深厚的功力修为的"无意"得之。但凡"有心",落笔即是心机。有心机则失之自然。"无心"、"有笔"如何一体,一体而浑然有序,不惟是艺术功力,更是多年的潜心修习,由"有心"渐至于"无心"的大道磨砺。
作书之法,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里如是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虎林作书,为求新意,笔画在常人不发力处悄然发力。他的独出机杼,是避开素常,不于险处求险,反而于平处求险,亦善于险处求平。这样的反向思维不是简单的反向而为,而是书家经由刻苦的习练、深入的思考,经由所谓的"顿悟"、"渐悟",而入于书法的真正核心所在,触摸到了书法的真正命脉。
虎林作书,亦极重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的根本,无有节奏,不是无度的嘈杂,即是寂静的死海。虎林许是通晓音律的,看他笔下的点画,字与字之间的黏连,通篇的布白,寓静于动,寓动于静,一派浑然无间。节奏间,更有丰富的对比,涨墨飞白,大小正畸,疏与密;亦有妍丑,亦庄亦谐,笨拙与轻盈;亦有露而有其藏,藏而有其露。这些看似对立的美学关系,却在虎林的笔下悄然融汇,成就了统一的丰富,大得天然自在。
虎林为破积习,亦特别注重在他的书法艺术中,于不完美中探索美,达至更高一层的艺术美。虎林深知,艺术的完美,不是书法字形和布白的所谓美,而是时时必得有新创造,要日日新,要不断有新的时空感的现代性视觉创造。尤其对书法这样一种极为古老的艺术形式,这种创造可能是必然带有破坏性,在适度破坏的基础上而后有所再造的。虎林近些年除了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尝试进行破坏性的再造,甚至还有意识于传统书法美学的废弃中发掘书法可能的现代性美感。而西和草纸的使用,尤其是这种草纸的相对性残缺,引发了虎林有意无意间,对结字、布白以至于墨法、纸性的实验性探索。他甚至还尝试在某些留有空白的废纸上进行再次的书写,在近乎"废墟"的空白中尝试现代性书法意味的"新生"。
虎林的探索,我亦想起徐渭。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徐渭诗文,"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一读,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读复叫,叫复读",认为徐渭"一扫近代芜秽之气"。除开虎林的带有较多传统美感的直接古人心魂的书法,这些新的探索,并不是虎林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可能是书家将持久地潜心的艺术探索。是要经由这样的探索,寻找可以安妥自己艺术内心的途径,寻找书法本身的奥秘;而进一步说,则是要寻找到书法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下世界的一种关系。
虎林的吸收是多样化的,不拘泥于书法经典的样板,他更是知晓书法成为某种定义之前,漫长的历史中有着诸多的"前书法"时期的书写,以及原始初民的书写,民间自由无定法的书写,历代一些所谓的"丑书"的书写,这些都有可能会成为虎林进一步汲取的营养。
书法之难,难于上青天。书法不能"妙深于物"、"曲尽于心",不能"图之"、"生之"、"和之"、"肃之"(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即无书法。书法进入的表现领域看似单纯,但深究起来,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游走的书法(可能还要包括书写内容表现出来的意味),导致它的创造难度可能要更甚于绘画。也正是这种无上之难潜藏着的玄妙,魅惑着具有艺术野心的书家,使得他们甘愿付出一生的心血,于白纸的虚无处,无尽地探索着虚无中的"有",亦探索着"有"中的虚无。
虎林尚在壮年,书艺达至如此令人惊喜的境界,这不惟刻苦的修习,更是殚精竭虑之后的天分自成。虎林于书艺大道,自然会属意于晋刘琨《重赠卢谌》诗里"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那样的兼具北南之美、刚柔相济的境界。而我更为喜欢的是,虎林自家亦十分喜爱、追慕的境界"到清凉境,生欢喜心"。
“清凉"一境,是炽热之后的澄明,而因着澄明悄然生就的"欢喜",就实在是"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了。
比起世界的宽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狭窄的,但是经由"窄门",即是宽广。这宽广间即是“清凉”“欢喜”境。
虎林,努力。(作者:人邻)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