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深刻领会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文化篇

发布时间: 2022-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代10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北京展览馆,正在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自开幕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踊跃参观。

展厅内,精彩纷呈的实物展陈和图文并茂的全媒展示,铺展开新时代气象万千的宏阔画卷,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冬日的黄山,依然有不少游客,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头顶安全帽、拽着安全绳,在悬崖峭壁间捡拾垃圾。

他就是“中国好人”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从事环卫保洁工作,20多年来每天重复着同样动作,累计放绳长度相当于200多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守护美丽风景的人,自己就是新时代的一道美丽风景。

10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涌现出许许多多“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让我对自己的坚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培生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在赛汉塔拉镇上,唤醒了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小镇。乌兰牧骑的大巴车迎着朝阳驶入广袤的草原,为牧民送去歌声与欢乐。

“每次看到农牧民群众这么喜欢乌兰牧骑的歌曲,我对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中说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这句话体会就更深。”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前队长孟克说,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的艺术作品。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10年来,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唱响了嘹亮的“新时代之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

初冬北京,中央歌剧院内群星璀璨、暖意融融,“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大幕开启。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35位获奖者在庄重盛大的颁奖礼上领受这一中国文学的崇高荣誉。广大读者和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共享文学的荣光,感受新时代中国文学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崭新气象。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艺术创造要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展现更为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利用最新科技赋能,千古丹青数字新生,生动呈现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跨越时空,在光影中“活起来”,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力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共享与深度交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要坚持守正创新,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开拓中国文艺新境界。

增强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1月25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由“奋力”轮护送从长江口横沙水域返回黄浦江畔,“安家”于拥有120余年历史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所展示的中国考古学理念、技术和方法,将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放眼中华大地,10年来,我国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仅是为了揭示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为了一个高远的目标——

我们的祖先们,千百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壮大,把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历史、积淀成文明。遍布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便是民族延绵不绝、蓬勃发展的见证。考古工作者的双手拂去岁月的尘埃,揭示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浙江良渚,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尽显宋韵之美。观众们走进一个个展厅,领略文化之美。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2022年7月底,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这座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充分体现着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日前,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正式出版发行,已经出版的三编共计37卷、195册、6190万字,字里行间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通过编纂出版这部文库,希望把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引导人们从历史中借鉴和汲取智慧营养,认识和把握规律、看清发展潮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复兴文库》总主编金冲及说。

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新征程上,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磅礴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