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 | “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记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发布时间: 2021-11-29

喜迎文代会 · 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纵情讴歌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国文艺网特别推出“喜迎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栏目,通过“繁荣创作 勇攀高峰”系列回顾近年来涌现出的精品佳作,展现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潜心耕耘,创新创造,从“高原”向“高峰”奋力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情讴歌的使命担当。

2020年记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为战“疫”存照,为历史留真,是中国摄影史上首创、世界摄影史上罕见的重大摄影工程,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让我们从这个工程主创人员的创作感言中感受文艺工作者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对文艺事业的执着追求。

“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

记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深刻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件。回望惊心动魄的战“疫”历程,4.2万余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湖北,挺进武汉,成为抗疫战场最坚实的战斗力量之一,也成为14亿中华儿女对这场战“疫”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按照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的指示要求,在中国文联党组的安排部署下,中国摄协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作为“逆行者”奔赴武汉,组织协调各媒体摄影记者、摄影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等地,为援鄂医务工作者拍摄肖像。4.2万余张援鄂医护人员肖像照集合成“为天使造像”。这些不加修饰的“最美”肖像,不仅是医护人员们的个人回忆,也是全国上下携手战“疫”的真实写照,亦是新中国历史上珍贵的影像档案。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成员工作照,从左至右分别为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刘宇、《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主编曹旭、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编辑陈黎明

李 舸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领队

这不是一场新闻采访,也不是一次艺术创作,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是一种直指心灵的精神洗礼。我们留下的不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观与猎奇,而是亲历者的深度记录与思考。事实证明,4.2万余幅肖像,已经成为举国瞩目的珍贵记忆,更作为完整的影像文献档案保留在国家史册中。它为我国今后重要事件的大规模史料记录整理,积累了成功经验,并探索性地制定了一整套行业标准、实施流程和管理办法。

中国文艺网“精品是怎样炼成的”专题网络视频节目《<为天使造像>:镜头凝聚深沉家国力量 影像见证伟大抗疫精神》

那些冲锋在最前线的摄影人

我们去武汉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为4万多名援鄂医护人员的肖像拍摄,这是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给中国摄协的指令。要完成任务,光靠我们5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在湖北发动了近200位摄影师义务参与拍摄,其中有湖北、河南的摄影志愿者,有中央和地方媒体在武汉采访的摄影记者,还有医疗队里的医护人员,很多摄影师主动请战,有的还瞒着自己家人。

2020年4月24日,参与“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的部分摄影师,在记者驻地水神客舍再现工作生活情景。刘宇 摄 陈黎明 制作

按照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应拍尽拍”的要求,到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就进驻医院,并制定了两个原则:一是,绝不能影响病区的正常救治和护理;二是,绝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安全和休息。我们只能利用医疗队员交班、进入缓冲区休息的小空当儿。给每个人拍摄只有一分多钟,真正摘下口罩的时间只有几秒钟。拍摄位置,有时在淋浴间外,有时就在他们的饭桌边。

李舸在医院清洁区淋浴间旁拍摄。曹旭 摄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算好各医疗队排班的时间差,在各病区来回转战,每天工作常达12个小时以上。此外,我们还到医疗队驻地,为了完成全员拍摄,常常忙到天黑,顾不上吃饭。在一次次被医疗队员精神所感动的奔波中,累并坚持着。我们以专业品质和职业素质,赢得了医疗队员的赞誉。

摄影队员数次穿越“红区”

在全国支援武汉的各行业人员中,我们摄影师是除医护人员外,接触病毒距离最近、进入病房时间最长、去过污染环境种类最多的人。我们进过ICU、进过普通病房、进过方舱医院、进过康复中心、进过隔离社区的发热门栋,甚至连检测核酸的火眼实验室,我们都进到最危险的病毒采样车间里。可以说,武汉凡是可能有病毒的地方,我们都不止一次地深入、再深入。

2020年3月28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协助进入隔离病区的媒体人员穿戴防护装备。陈黎明 摄

我们也很后怕,每次从污染区出来,都下决心:“再也不去了!”因为进入容易,出来难。我们没经过任何防护培训、没有消毒液、甚至连换洗的外衣都没有。但每当遇到新闻拍摄线索,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进去。作为代表中国文联的唯一一批深入武汉、挺进“红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辱使命,敢于牺牲,没有辜负大家对我们的厚望。

“不太美”的肖像照更有力

由于封闭生活和紧张工作,医疗队员们普遍存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当听说眼前为他们拍照的是专门从北京来的中国摄协摄影家,特别激动。他们多数人是生平第一次接触中国文联的文艺工作者,都特别珍惜“不太美”的肖像照,纷纷急着传给家人。

李舸(左三)、刘宇(左一)、柴选(右一)、陈黎明(左二)为医护人员拍摄。来源:湖北卫视

我们和医疗队员心贴心交流,他们甚至把不愿对家人说的话,都在镜头前真情流露。每每此时,我们都跟着一起流泪。很多医疗队员说:“到武汉以来,这种情绪释放是从没遇到过的,也是最需要的。”医疗队的心理医生说,我们的拍摄,是非常好的心理治疗,将成为大家一生中不会磨灭的珍贵记忆。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在没有亲人陪伴、尚无特效药的新冠肺炎病房里,手机成了连接患者与外界、与家人、与医护人员的一剂 “精神良药”。很多医疗队员下班后,还会通过微信安抚、关心患者,为他们下载各种资讯,舒解心理压力。因此患者们一旦病情好转或出院前,大都会请求与医疗队员合影。

特别肖像《你是我最牵挂的人》部分照片

我发现许多医疗队员手机里都存有这样的合影,就让他们举起手机,与时刻牵挂的患者同框映现,拍摄了特别肖像《你是我最牵挂的人》。这组作品被全网传播后,反响非常热烈。很多网友评论:“看到了新时代医患关系最理想的样子。”我们所有逆行武汉的北京摄影师也举起手机,点亮闪光灯,以此向这美好的医患关系致敬。

为伟大抗疫精神作影像见证

1938年,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是在武汉记录下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感人场景;同一年,摄影家吴印咸等人也是在武汉接受了荷兰导演伊文思捐赠的摄影机前往延安,开创了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新局面。与摄影的缘分和革命战争的洗礼,使武汉在摄影人心中有了更加特殊的情感。

抗战时期,我党的战地摄影师就曾为部分敢死队员拍摄肖像,即使战士们知道由于物资匮乏,相机里可能没胶卷,也要郑重地让摄影师按下快门,然后义无反顾地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这充分说明,有仪式感的肖像摄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你是我的眼 陈黎明  摄

我们正是继承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力争以文艺培根铸魂,用精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伟大抗疫精神。肖像摄影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内涵。一线医护人员的面容上,远不止汗水和勒痕;普通武汉市民的情感中,不仅是悲苦与喜乐。我们要考量的是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向度。

刘 宇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队员

有人说,一图胜千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来武汉就是希望把眼睛看到的、用心感受到的,通过一张肖像照片、一段小视频,把一个个小故事传播给受众,如此而已。也许每个人的视角有不一样,但当把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现在或者以后,人们就有可能相对全面地看到武汉在这个特殊时期发生了什么。

柴 选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队员

现实永远比想象更丰富,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有时候摄影仍然显得有些乏力。因此拍摄时加入视频采访,我协助李舸主席完成《你是我最牵挂的人》主题拍摄,医护人员会对着我们的手机说出他们的心愿,提及亲人,更牵挂患者。他们中很多人拍肖像时还在说笑,录视频一开口就止不住地流泪。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多了,便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故事,对于武汉、患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理解各不相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在一张照片中真的很难表现出来。

曹 旭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队员

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唯一见过所有援鄂医疗队员摘下口罩的人,见过他们最美的样子。我还记得在北京医院驻地,偶遇年过六旬的大内科主任孙铁英教授。孙教授说:“谢谢你们的爱心,记录了我们战‘疫’中的爱心、决心、信心,这是人间的大爱!这是我美好而难忘的经历!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 黎 明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队员

当医疗队员们面对镜头摘下口罩的那一刻,他们可能才真正看到了全队所有“战友”们真正的样子。我开始重新认识摄影的价值。我们来拍摄肖像,为他们留下在抗击疫情前线的笑脸和最有自信的面孔,我们用摄影对这些拯救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白衣天使们表示感谢,或许就是我来到这里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