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调研甘肃河西走廊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 2020-08-20

 81318日,中国民协组织了沿河西走廊的民族民间文化调研活动,先后在甘肃省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展开了民族民间文化专题调研,深入调研民族民间文艺发展现状、民间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民族地区唐卡创作等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情况。

调研组由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带队,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甘肃省民协常务副主席杜芳,中国民协《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课题组负责人冯莉,以及中国艺术报专题部副主任张志勇、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干部楼一宸等同志参加了考察活动。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观摩“数字敦煌”展厅

 

在兰州市,调研组集体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艺术馆的“数字敦煌”,对甘肃历史文化、古丝绸之路文化带、沿河西走廊各民族民间文化交融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外文化频繁接触、共同促进的咽喉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呈现特别突出,博物馆以实物的形式表现了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融影响的进程。“数字敦煌”以高科技手段原样复制了敦煌石窟艺术,使观众能够打破石窟参观的时空限制,更为自由和更有机会仔细观赏石窟艺术,体会石窟壁画里蕴含着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和呈现方式引发了调研组成员的浓厚兴趣,对民协“两大工程”和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的推广宣传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凉州宝卷表演现场

 

 

与凉州宝卷传承人合影

 

在武威市,调研组考察了中国早期石窟代表天梯山石窟和凉州宝卷传习所、青铜铸造工艺经典“马踏飞燕”、青铜器战车、大型砖石墓葬雷台汉墓、“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以及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寺,各民族民间文化高度融合成为河西走廊文化带鲜明标志。值得注意的是,武威市凉州区天梯山石窟附近的村子里,一个传习所的民间艺人表演了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凉州宝卷,对调研组触动很大,这些民间艺人自发地坚守和传承民间宝卷说唱艺术,组织演出,收集保护宝卷文本,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情感。

 

 

邱运华、马青山等为张掖市民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揭牌

 

 

 

张掖市民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合影

 

 

 

调研座谈会现场

 

在张掖,调研组参加了张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俗文化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张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高手在民间”活动成果发布会,邱运华书记代表中国民协发表讲话。调研组集体参观了河西民俗文化博览园。文化旅游结合发展的“张掖经验”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调研期间,调研组与张掖市宣传文化部门、文联、民协、民间文艺传承人、文化企业家等进行了座谈,听取当地文化、民间文艺、“非遗”传承保护等有关情况交流汇报,尤其对民间文艺发展遇到的困难、民间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与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邱运华书记表示,河西走廊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地图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持久价值;张掖地区具有多样性民族文化、民间文艺种类齐全,具有鲜明的特点,这是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民间文艺的发展应继承传统,但不应拘泥于传统,应该积极探索利于民间文艺和民间文艺传承人发展的多种途径。邱书记还介绍了中国民协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和山花奖评审、“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

 

 

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参观考察

 

 

在嘉峪关市调研大漠风情石艺馆

 

调研组还实地调研了嘉峪关长城,通过参观长城博物馆,系统了解了全国各地的长城保护现状,认真体会长城文化的重大意义;调研组还走访了大漠风情石艺馆,深入了解中国民协会员盛爱萍的石艺画艺术特征和创作历程。

中国民协一直以来坚持“学术立会”的传统,倡导实地调研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本次调研,中国民协调研组一行对极具特色的河西走廊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更加深刻体会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同时也加强了与甘肃省基层文联、民协的联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牛和清

审核:庄志金